术语 6.1 安全帽 对人体头部受外力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。由帽壳、帽衬、下颏带、后箍等组成。 6.1.1 帽壳 安全帽的帽壳包括帽舌、帽沿、**筋、透气孔、插座、栓衬带孔及下颏带挂座等。 a. 帽舌:帽壳前部伸出的部分; b. 帽沿:帽壳除帽舌外周围伸出的部分; c. **筋:用来增强帽壳**部强度的部分; d. 透气孔:帽壳上开的气孔; e. 插座:帽壳与帽衬及附件连接的插入结构; f. 连接孔:连接帽衬和帽壳的开孔。 6.1.2 帽衬:帽壳内部部件的总称。包括帽箍**带、护带、托带、吸汗带、衬垫及栓绳等。 a. 帽箍:绕头围部分起固定作用的带圈; b. 托带:与头**部直接接触的带子; c. 护带:托带上面另加的一层不接触头**的带子,起缓冲作用; d. 栓绳(带):连接托带和护带、帽衬和帽壳的绳(带); e. 吸汗带:包裹在帽箍外面的带状吸汗材料; f. 衬垫:帽箍和帽壳之间起缓冲作用的垫; g. 后箍:在帽箍后部加有可调节的箍; h. 帽衬接头:连接帽衬和帽壳的接头。 6.1.3 下颏带:系在颏上的带子。 6.1.4 锁紧卡:调节下颏带长短的卡具。 6.1.5 插接:帽壳和帽衬采用插合联接的方式。 6.1.6 栓接:帽壳和帽衬采用栓绳联接的方式。 6.1.7 铆接:帽壳和帽衬采用铆钉铆合的方式。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-12-01批准1990-08-01实施GB 2811-89 6.2 水平间距:安全帽在佩戴时,帽箍与帽壳周围空间任何水平点间的距离。 6.3 垂直距离:安全帽在佩戴时,头**与帽壳内**之间的垂直距离(不包括**筋空间)。 6.4 佩戴高度:安全帽佩戴时,帽箍底边至头**部的垂直距离。 6.5 头模:试验安全帽时,使用的人头模型